2011年全縣有21萬貧困人口,貧困發生率達到了16.68%,到2014年時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.9萬人。產業發展面臨“四缺”—— 缺政策、缺技術、缺資金、缺銷路,扶貧小額信貸遭遇了“老百姓不愿貸、金融機構不敢貸”的兩難境地,同時因病致貧的老百姓比較多。
對此,我縣探索形成了“三級平臺+四員服務+五步清收”扶貧工作方式,把產業、金融、能人、市場等扶貧要素有機結合起來。建立縣金融扶貧服務中心,對鄉鎮、行政村實行金融扶貧服務中心(站)全覆蓋,縣農商銀行實行“一站式”業務辦理。安排信貸管戶員、產業指導員、科技特派員、電商銷售員“四員”幫助解決發展產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。用宣傳提醒到位、全面排查預警、及時化解風險、合理緩釋風險、分類處置逾期“五步工作法”,結合紅、黃、藍、綠4種提示,讓貸款放得出、用得好、收得回、可持續。
全縣累積發放小額信貸資金4.8億元,投入到臍橙、烤煙、油茶、油菜、茶葉等產業,涉及11000多戶貧困戶,截至目前小額信貸收回4.19億元。同時,撬動了社會資金20多億元,在宜章培育起了23萬畝臍橙、11萬畝油茶、4萬畝的烤煙,為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針對因病致貧的老百姓比較多的情況,我縣在2016年初開始實施“一提兩免三補四救助”、扶貧特惠保等健康扶貧政策。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,相關政策碎片化嚴重,貧困群眾跑了民政跑財政、跑了財政跑保險,一方面多頭跑路群眾怨氣較大,一方面政策的積極效應沒有發揮出來。
為此,我縣依托城鄉居民醫保信息系統,搭建了“一站式”結算平臺,實行“一攬子政策保障、一張卡看病就醫、一站式即時結算、一張單明示待遇”,讓信息多跑腿,老百姓少跑腿。截至2019年底,我縣貧困戶縣域內看病就醫率達到93.6%,縣域內就診報銷比例達到85%以上。
為了匯聚脫貧攻堅的更大合力,2016年我縣成立了一個好人協會,將有能力、有愛心、有崗位、有技術、有資金的社會力量調動組織起來。好人協會成立之初,只有5000多會員,通過技能培訓、資金支持、就業安置等方式開展幫扶。社會力量的參與,一方面通過身邊人的身邊事激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,一方面在全社會形成了向善向上良好風氣。在這種互幫互助氛圍的感召下,很多受助者脫貧后變成了助人者,好人協會的規模也發展到37000多人。
2018年宜章縣脫貧摘帽,第三方評估顯示群眾滿意度達到了98.16%。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已經降到了0.1%,建檔立卡貧困戶76238人脫貧。
下一步在鄉村振興過程中,主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:第一,抓好產業興旺。加大對產業扶持力度,把宜章臍橙、莽山紅茶葉、莽山旅游等品牌打造出去,讓貧困戶就業不愁崗、產品不愁銷。
第二,抓好生態文明。宜章地處羅霄山片區,是南嶺莽山綠色生態屏障,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,強化生態文明建設,在保護中探索科學利用并轉化為群眾致富增收的途徑。
第三,抓好鄉村治理。加強基層組織的建設,選準村里的帶頭人;用好黨群連心站、好人工作站、金融扶貧服務站、農村電商服務站、助農取款服務點“五站合一”服務平臺;完善村級網格化+戶積分制的管理模式,提升鄉村管理服務水平和持續發展能力。(劉揚 劉昱 王婧菲)